9月26日,廣東汕頭市濠江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對濠江區政協五屆五次會議第2025002號重點提案的答復,提到謀劃儲能電站布局。積極向上級申請將濠江區增補列入《廣東省獨立儲能電站建設規劃布局指引》中的“新能源富集地區獨立儲能電站推薦布局區域”,支持電網企業等具備條件的能源企業實施“新能源+儲能”項目。
原文如下:
關于對濠江區政協五屆五次會議第2025002號重點提案的答復
楊基平、陳偉宏、邱曉珊、張偉萍、吳家豪委員:
各位委員提出的關于全面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區,推動濠江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作為“百千萬工程”典型區,濠江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精神,牢牢抓住產業這個根本,緊扣全市“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格局,堅定“產業強區”發展路徑,在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方面持續發力,推動臨港產業發展,加快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區,奮力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
一、工作進展及成效
(一)在加快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區方面
一是加強與綜保區、廣澳港溝通聯系。我區相關部門深入綜保區、廣澳港、海關、企業以及臨港經濟發展先進地區開展多層次、全方面調研學習,全面分析臨港企業發展現狀、臨港經濟發展優勢,學習借鑒先進地區臨港經濟發展經驗,研究提出臨港經濟發展規劃路徑。建立濠江區、汕頭綜合保稅區、汕頭招商港口三方聯席會議制度,明確推動臨港經濟發展、研究解決跨境區域臨港經濟規劃、積極開展聯合招商等主要職責,深化合作互動和協同發展。
二是積極謀劃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引進象嶼產發集團,加快構建供應鏈企業主導型跨境貿易生態系統,汕頭(濠江)跨境電商產業園正式開園,立足深圳南山—汕頭濠江“百千萬工程”產業協同發展創新中心和潮宏基大廈平臺資源,舉辦“聚勢濠江 抱團出海”產業大會,設置跨境選品、跨境直播、跨境平臺和公共服務四大功能專區,積極引導食品加工、印刷包裝、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推動跨境電商產業發展。
三是培育壯大水產品產業鏈。持續鞏固和提升漁港傳統服務功能,培育壯大水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產業,形成門類齊全、品種繁多、產品質量較高和經濟效益較好、產業鏈較完整的水產產業體系。現有冠海水產、金派食品等優質水產品加工銷售和冷鏈倉儲企業40多家,其中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省、市級水產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建設,冠海水產深加工建設項目、冠海水產深加工研發項目、現代水產品智能加工和智能倉儲建設項目等水產產業基礎配套項目建成,萬噸級凍庫和一批自動化加工、包裝設備投入使用,濠江冷鏈物流產業園納入汕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范圍。
(二)在加強海上風電產業鏈建設方面
一是全力發展海上風電主導產業。已引進風機整機、發電機、軸承等14個產業項目,總投資約80億元,海上風電產業初具規模。上海電氣作為首個落戶濠江區的海上風電企業,產值已累計超80億元,金風科技已實現上規納統。建設全球首個集研發設計、工藝流程、生產制造、檢測認證于一體的“四個一體化”海上風電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集聚上下游企業,形成“車間流水線”,實現20兆瓦級風電機組整機與核心部件同步開發、集中生產、就近檢測和零庫存管理的全鏈條整合,達產后年產值預計142億元。以“一體化”模式打造完整海上風電產業鏈的創新實踐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案例。
二是配合推進深遠海風電資源開發。汕頭市積極謀劃拓展開發深遠海海上風電資源,向自然資源部申報粵東海上風電002項目(300萬千瓦)用海試點,由市海上風電開發與產業發展專班牽頭濠江區、潮陽區以及京能、華潤、國電投等企業加快完善前期工作,項目已取得陸上用地預審意見、社穩審查意見等,已獲得廣東省發改委核準批復,取得大部分相關部門、利益相關方的支持性意見,下來將繼續加大力度爭取項目獲得用海試點批復并啟動建設,為全國、全省深遠海海上風電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試點經驗。
三是發揮龍頭企業產業引領作用。由市海上風電開發與產業發展專班統籌,會同相關區政府、海上風電開發企業、整機廠商等推進產業鏈延鏈補鏈招商工作。我區聯合華潤新能源、金風科技、中材葉片等落地企業積極與中車株洲所、泰克環保等企業對接,謀劃引進制氫設備生產、風電固體廢棄物處置等風電產業延鏈補鏈項目。
(三)在推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方面
一是加快臨海試驗基地項目建設。項目主要建設4個大容量測試機位以及試驗樓、升壓站等配套設施,重點解決大容量風電機組缺乏整機及涉網檢測試驗場地的世界性行業性難題,單機最大測試容量24兆瓦,滿足“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間更大容量新型風機的檢測需求,進一步奠定了我國在風電機組測試方面的世界地位。目前1、2號機位已投入使用,并完成多種機型測試工作,3、4號機位已竣工具備投用條件,試驗樓計劃9月底完工投入使用,升壓站已完成施工招標。
二是協調推進協同創新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項目由華潤集團聯合鑒衡認證投資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包括40MW級傳動系統六自由度地面測試平臺及全功率拖動試驗平臺。其中,全球最大的40MW級傳動系統六自由度地面測試平臺,用于測試15-30MW超大型風電機組的機艙綜合性能,是目前國際上功率等級最高、技術最先進的風電機艙綜合實驗平臺,有力支撐助力海上風電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大型風電機組六自由度全功率智能測試平臺”成功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性能制造技術與重大裝備”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目前,項目已經完成樁基礎施工,正開展地基處理和基坑支護工作。
三是建設區域職業培訓中心。加快建設年培訓能力超2000人次的國際海上風電培訓中心,提供滿足全球風能組織、國家海事局和海洋石油工業培訓組織標準要求的培訓服務,具體包括海上求生、高空作業、消防救援、葉片維修、機械電氣操作等方面的安全與技能培訓,打造一流的綜合性培訓中心,促進專業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在技術攻關、人才引進等領域開展合作,滿足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對層次人才需求。目前,項目綜合樓主體結構已完成封頂,海上求生展廳、實訓樓主體結構正加緊施工,預計9月底前完成封頂,年底前設備具備進場條件。
四是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教融合中的核心引領作用,推動風電企業與汕頭市域內高校、職校開展深度合作。上海電氣公司與汕頭大學合作持續開展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課題研究,聯合開展風電相關方向研究生培養,與汕職院形成戰略合作,探索舉辦專業技術人才聯合培養班;金風科技與汕頭大學、以色列理工大學、粵東高技、汕職院、汕頭技師學院等多所高校、職校深入探討交流,探索在海上風電領域技術創新、風電技術人才培養等方向開展戰略合作;汕頭技師學院開設了高端裝備制造與海上風電方向專業。
(四)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方面
一是謀劃引進制氫設備生產項目。在市海上風電開發與產業發展專班統籌下,我區聯合華潤新能源等落地企業積極與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對接,謀劃引進氫能產業園項目,打造集日常辦公、生產制造、檢測試驗、系統示范為一體的國內先進綜合型綠氫產業園。
二是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實施路徑。與大唐汕頭新能源公司對接交流,了解公司依托大唐南澳勒門I海上風電擴建項目建設的“盛唐一號”海洋牧場示范項目進展,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實施路徑,推動海上風電和漁業養殖融合發展。
三是謀劃儲能電站布局。積極向上級申請將濠江區增補列入《廣東省獨立儲能電站建設規劃布局指引》中的“新能源富集地區獨立儲能電站推薦布局區域”,支持電網企業等具備條件的能源企業實施“新能源+儲能”項目。
(五)在提升基礎設施與營商環境方面
一是配合推進廣澳港三期及風電母港項目開發建設。我區緊緊圍繞廣澳港區三期工程9月15日開工的工作目標,與汕頭招商局港口集團召開座談會,明確各項目地坪標高,確定在廣澳港區三期項目用地西北角布置一處集結場地,并向東拓展作業面,溝通匹配了山體平整工程與廣澳港三期重裝碼頭開發的時序進度,全力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完成開工現場及進出便道準備工作,同步全力推動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基礎設施配套項目一期、廣澳港后方山體(含海工裝備產業園)平整工程項目進展。
二是推進汕頭海上風電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園區已建成廣澳橫二路、澳旺路、同盛路、三寮路,正積極推進海上風電產業園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建設,項目分一、二期建設,其中一期項目概算總投資約13.48億元,主要包括園區內河中路東段、沿江北路、青洲東路等主干道,已完成工程量95%,力爭年底投入使用;二期項目概算總投資約22.02億元,主要包括園區道路、通用廠房、倉庫堆場、人才公寓等配套,目前項目二期市政道路部分已進場施工。
三是建立項目全周期服務機制。以入選省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區為契機,建立主要領導牽頭掛帥、跨部門聯合研究、專班化服務推進的攻堅機制,以聯合體各成員企業建設需求為導向,加強協調溝通,逐個解決建設難題,高效精準做好施工工序銜接等關鍵問題。整合海上風電、聯合審批兩個專班資源,圍繞海上風電產業項目開展“引進、落地、建設、投產”全過程跟蹤服務,推行單體竣工驗收工作,促進產業項目及時建成投產。京能公司于2024年11月完成金風科技廠房獨棟竣工驗收后交付使用,金風科技于12月下線新一代深遠海22MW海上風電機組,2025年實現上規納統。
四是積極推行“代辦制”涉企服務。延伸打造“濠易辦·你投資,我來辦”特色品牌,推動我區涉企代辦服務涵蓋14個部門91個事項,為企業提供全程無償、優質高效的代辦服務,變“企業辦”為“政府辦”,開展“訂制式”個性化服務;依托“粵商通”建設涉企服務幫辦代辦平臺,實現掌上查詢項目進度和辦件審批進度、企業訴求線上直達;依托政務服務中心設立項目審批代辦中心,設置代辦服務專區,提供線下委托代辦渠道和面對面咨詢指導、現場幫辦代辦服務,累計為企業代辦項目42個,其中工程建設類2個,開辦企業類40個。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濠江區將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堅定“產業強區”發展路徑,全面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區,錨定臨港產業發展目標,全力推動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推動臨港經濟發展
充分發揮“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廣東自貿區聯動發展區”政策疊加優勢,以及廣澳港國際航線資源優勢,與綜保區建立“雙區主導、共同扶持、互利共贏”的聯動招商機制,共建招商共享平臺,推動雙方實現產業互補、空間互享、政策互惠、優勢疊加,提升區域招商引資競爭力。同步探索建立項目共享機制,推動濠江區和綜保區之間項目推介互通、信息共享,加強貿易服務、物流服務、進出口企業名錄、項目招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打破“信息壁壘”,互通項目信息,相互引薦項目,引導進出口貿易企業落地綜保區,生產制造型企業落戶濠江,實現雙方聯動發展。發揮良好海洋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基礎,加強產業引進培育,推動新能源、食品加工、跨境電商、數字經濟等產業發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競爭力強、根植性強的多元產業集群。
(二)聚焦海上風電產業延鏈強鏈
聚焦以海上風電為主導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加快布局海上風電產業關鍵零部件及海工裝備相關項目,持續壯大海上風電產業。加快“四個一體化”整體交付、全面投產。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應用場景開發開放、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等重點領域,健全海上風電全產業鏈格局,依托濠江“綠電”優勢,謀劃落地儲能、制氫設備生產項目,推動“海上風電+儲能/氫能”發展,創建“低碳園區”“零碳園區”。緊扣“打造數字經濟新高地”目標,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新風口”,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構筑“海上風電產業+綠色算力節點”競爭優勢,探索“海上風電+海底數據中心”合作模式。
(三)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推動海上風電產業園、海工裝備產業園、廣澳港三期、進港運輸通道等核心載體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完善,港口集疏運能力顯著增強。推進汕頭海上風電產業園基礎設施配套二期、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基礎設施配套一期、廣澳港后方山體(含海工裝備產業園園)平整工程等項目加快建設,確保按期完成建設。全力保障廣澳港三期征地清障順利完成,加快廣澳港區三期工程(含風電母港)及廣澳港疏港鐵路建設,打通港口集疏運“最后一公里”。
(三)強化產學研深度協作
促進海上風電企業與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高校深化合作,推動新技術實現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臨海試驗基地3、4號機位正式投用,加快推進40MW級傳動系統六自由度地面測試平臺、全功率拖動試驗平臺、海上風電培訓中心建成投用,集中資源開展海上風電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廣“訂單式”培養模式,引導轄區范圍內職業院校與風電企業共同培養技能人才,為本地風電企業輸送契合實際發展需求的高技能畢業生。引導落地龍頭企業在濠設立企業研發中心,建立區域總部中心,集聚行業技術服務機構,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打造海上風電技術創新策源地。
(四)抓穩筑牢生態保護底線
持續抓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強化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和規范化管理,常態化開展海洋垃圾清理,守護海洋健康。建立健全海上風電開發與漁業生產、生態保護協調機制,打造全生命周期環境監測網絡,加強海岸帶和海域使用的規劃管控與執法監管,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優化海洋發展空間。落實“河長制”責任,健全陸海統籌治理體系。加大執法巡查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用海和破壞生態行為。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關愛海洋濃厚氛圍,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生態支撐。
(五)深化營商環境改革
按照“一年初見成效、二年形成特色”目標,打好營商環境改革試點收官戰,擦亮“濠易辦”“濠快辦”“濠好辦”服務品牌。在“一鏈三環”的基礎上,圍繞服務、審批、監管、要素、法制、開放六大領域持續深化改革措施,系統解決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深化幫辦代辦、政策兌現,探索拓展“跨域通辦”,做實“辦不成事”兜底服務,進一步擴大營商服務范圍和便利程度。深入推進“一照多址”改革,便利企業擴大經營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