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蘇州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為股份”300751.SZ)針對 "被執行15000元" 的網絡傳聞發布澄清公告。正是這則澄清公告,成功引起了大眾的廣泛“追蹤”。
根據公告顯示,稱該糾紛系早期合同尾款爭議,已于2025年3月通過調解程序結清,相關執行信息未及時更新所致。這則看似微小的輿情插曲,卻意外成為觀察這家異質結龍頭企業年度經營的絕佳切入點 —— 在行業周期波動與技術變革交織的2025年,邁為股份似乎也在經歷著轉型的關鍵陣痛期。
財務迷霧:利潤增速明顯低于營收增速
公開信息顯示,蘇州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成立;2018年11月,公司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邁為股份:300751)。公司面向太陽能光伏、顯示、半導體三大行業,立足真空、激光、精密裝備三大關鍵技術平臺,研發、制造、銷售智能化高端裝備,主要產品包括全自動太陽能電池絲網印刷生產線、異質結高效電池制造整體解決方案、OLED柔性屏激光設備、MLED全線自動化設備解決方案、半導體晶圓封裝設備等。
回溯2024年年報,公司交出了一份 "增收不增利" 的成績單:98.30 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21.53%,但歸母凈利潤9.26 億元,僅微增1.31%。深入分析發現,5.24 億元的資產減值計提成為利潤增速的 "剎車片",其中 3.88 億元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直指光伏行業下游客戶的資金鏈壓力。正如管理層在業績說明會上所言:"2024 年是HJT整線設備規模化交付的元年,但部分激進擴產的中小企業出現信用風險,導致我們不得不加強資產質量管控。"
這種謹慎在2025年Q1財報中延續:盡管營業收入保持0.47%的微增,但歸母凈利潤同比暴跌37.69%為1.62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 3.52 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應收賬款較年初增長20%至 46.82 億元,占流動資產比例達32%,顯示客戶付款周期顯著拉長。
從HJT領跑者到重金布局鈣鈦礦
邁為股份是HJT電池整線設備龍頭,全球市占率高達70%,于2022年率先推出單線年產600MW整線設備,2024年又進一步升級至GW級,解決方案完整覆蓋HJT電池生產的四道工藝。目前公司GW級整線設備已交付行業領軍客戶,并順利實現首片電池下線。
隨著HJT、TOPCon擴產潮退潮后,邁為股份已開始重金布局鈣鈦礦疊層電池領域。邁為股份發布公告,計劃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總額不超19.67億元,用于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裝備產業化項目。該募投項目總投資額為21.38億元。項目建設周期為3年,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制造設備20套。
2025年 數十起訴訟纏身
雖然1.5萬元糾紛已經澄清,但根據多家媒體報道,及天眼查網站顯示,邁為股份作為被告涉及的司法案件近32起,其中近22起均發生在2025年,多是合同糾紛。
2024年年報披露的重大訴訟事項涉案金額高達2.39億元,其中2.18億元仍在審理或執行中。這些訴訟不僅占用公司大量資金和精力,更可能影響其商業信譽和客戶關系。
圖片來源網絡
日前邁為股份的實控人新增質押以緩解資金壓力。邁為股份發布公告稱,實控人周劍在解除557萬股股份質押的同時,又新增質押股份數470萬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7.6%,用于償還前期質押借款;另一位實控人王正根新增質押股份數200萬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4.19%,用于補充質押。
站在年中節點回望,邁為股份的2025年呈現出鮮明的雙面性:短期看,光伏行業需求疲軟、應收賬款高企、減值壓力仍將壓制業績;但長期論,這種轉型的張力,恰是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突破 "卡脖子" 必經的蛻變過程。
當澄清聲明的漣漪散去,留在資本市場記憶中的,終將是那些在實驗室里突破的效率數據、在客戶產線上運轉的精密設備,以及在戰略版圖上不斷延伸的業務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