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關于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第1181號提案答復的函。
文件明確下一步重點計劃,其中包括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繼續支持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科技大學,聚焦儲能技術、智能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打造先進制造業學科群。共同爭取國家層面印發《關于新時期進一步加強成渝地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批復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聯合出臺《成渝雙核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工作方案》。
原文如下: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第1181號提案答復的函
蘇靜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的建議》(第1181號提案)已收悉。經與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委金融辦、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辦理,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提案辦理情況
(一)關于優化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積極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川渝高竹新區等跨省市區域合作功能平臺為突破口,率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川渝高竹新區改革情況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跨區域協作18條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1.推動跨區域要素優化配置。在新區范圍內實行能源要素成本“就高不就低”、實現用電用水價格同城同價,川渝聯合印發《推進川渝高竹新區試行建設用地指標、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工作意見》,在省市層面連續三年單列下達1000畝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2.推動跨區域合作利益聯結。率先在川渝高竹新區建立全國首個跨省稅費征管服務中心,四川廣安市、重慶渝北區協定達成“財稅存量歸屬不變,新增五五分成”的制度,目前兩地差異化稅費政策118項,已統一稅費政策執行口徑67項。
3.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先后四批次共 362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川渝通辦”,允許合作園區企業自由選擇注冊地。
(二)關于推動產業錯位發展“新路徑”。
1.加強兩地產業協同發展。組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先進制造業與數字經濟專項組,成立汽車摩托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產業合作園區、數字經濟、消費品產業、無線電協同監管7個工作專班,專項組定期協商研究部署和跟蹤督促落實,工作專班常態化對接、推動工作開展。聯合制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的培育與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編制發布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發展報告。
2.深化多維交流聯動。按照“兩地有基礎、市場有需求、優勢能互補”的原則,共同編制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等18條產業鏈全景圖,涵蓋聯動發展路徑、產業發展布局、鏈主企業分布以及領軍人才、產業基金、關鍵平臺、重點配套企業等,促進成渝產業聯動招商、補鏈強鏈、協作配套深度耦合發展。聯合舉辦第十一屆中國(西部)電子信息博覽會、川渝醫療器械創新企業交流會、2024年成渝集成電路產業峰會等系列活動10余場,搭建交流互動平臺,加速產業融合。重慶永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四川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重慶巴南工業園區(重慶國際生物城)與四川成都醫學城結對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結對園區開展聯合招商、技術對接和產業配套,不斷深化合作關系,共建產業生態,共提區域整體勢能。
3.聯動開展金融領域合作。完善成渝金融領域合作機制,共同印發《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聯合實施細則》。四川、重慶以及成都金融監管部門簽署系列協議共同推動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推動金融機構圍繞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十大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平臺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今年上半年銀行保險業為300個成渝共建重大項目授信達8600億元。聚焦兩地制造業等優勢產業,聯合開展產融對接活動,累計開展銀企對接、資本市場聯合培育等活動20余場,聯合打造“創投成渝·發現金種子”活動品牌,助力提升產業鏈優勢環節發展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三)關于加速產業躍遷發展“新動能”。
1.打造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實施重慶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項目,組織完成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6所市級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終期驗收。發布《2024年度重慶市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指南》,引導高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做好本科專業設置工作。2024年全市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工科專業點25個,占比45%, 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9%)。立項(培育)先進材料專業群等29個產教融合特色優勢專業群,促進專業建設由“單兵作戰”向“集群發展”轉變,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務重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
2.協同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共同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協同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加速在“雙圈”布局,推動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26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3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個,新建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3個。成渝兩地整合資源實施產業技術攻關,重慶推出“5+8”重大(重點)專項,成都開展未來產業前沿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專項行動,著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兩地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等兩地優勢產業發展,聯合實施攻關項目101項,突破地下復雜空間用應急處置智能機器人、新一代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3.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中組部工程碩博士培養試點改革,高質量建設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培養國家關鍵領域急需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師。深化工程碩博士培養體系改革,支持設立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科技大學首批市級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促進產教融合,已培養167名卓越工程人才。布局建設662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輻射全市研究生培養單位和重點企業。推進“新重慶人才卡”與“天府英才卡”互認共享,累計互認互通 1.1 萬余名高層次人才。舉行西部陸海新通道汽車產業技能大師工作室聯盟啟動會,聯合公布20個新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試點文件,推動打造巴蜀技能人才高地。
4.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重慶正加快建設高能聚合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樞紐,加快構建“點、線、網、面”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進轉化機構、平臺、人才隊伍、孵化載體和技術市場建設,優化種子基金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都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創新的“一號工程”,構建“科創通十科創島”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打造中試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形成“天使+科創+重產+S基金”全生命周期投資基金體系。兩地攜手共建國家科技創新匯智平臺、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先進技術成果西部轉化中心,聯合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育,共同組織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企業進高校、科技成果進區縣項目發布、成果對接等活動200余場次,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二、下一步重點計劃
市經濟信息委將會同相關部門和相關專項工作組,進一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
(一)持續開展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優化配置,建立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探索毗鄰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共同出資組建聯合投資運營公司,承接原管委會開發和管理職能,形成“資本合作+產業招商+服務運營”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在實現服務統一、政策統一基礎上逐步推動實現成本統一。
(二)持續加強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動,鞏固提升智能終端、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能源電子等領域競爭優勢,推動川渝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加快建設成渝“電走廊”、“氫走廊”、“智行走廊”,提升先進材料、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裝備等領域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打造一批支撐力強的重點特色產業園區、配套加工基地,推動兩省市產業合作示范園區間合作企業數量、產品互采金額再創新高。
(三)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繼續支持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科技大學,聚焦儲能技術、智能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打造先進制造業學科群。共同爭取國家層面印發《關于新時期進一步加強成渝地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批復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聯合出臺《成渝雙核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工作方案》。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和重慶實驗室,打造前沿技術交叉研究院,積極培育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加快建設聚變技術研發基地、超瞬態實驗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四)持續優化金融合作機制。深入實施金融領域雙核聯動“五項行動”,聚焦兩地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一批標志性項目。構建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體系,持續開展“千里馬”行動,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大力助推產業協同創新。持續強化兩地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的金融監管合作,建立金融風險聯合防范處置機制,在監管信息共享、金融風險形勢研判、重大金融風險處置、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領域加強協作,有效防范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
(五)持續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深入實施新重慶引才計劃優秀青年專項等人才政策,集中資源實施系列引才項目,構建分類科學、層級清晰、保障有力的人才政策體系。聯動四川高水平舉辦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入開展“百萬人才興重慶”系列引才專場活動,助力成渝雙城經濟圈引進更多制造業人才。組織開展第二批市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工作,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支持在渝高校聚焦科技前沿和關鍵問題技術攻關,開展學科交叉中心試點建設,培育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此答復函已經王志杰主任審簽。對以上答復您有什么意見,請填寫在回執上寄給我們,以便進一步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