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讓新能源行業進入到能力競爭的時代,資產運營的價值凸顯,行業的分工與能力整合都將逐漸向專業化水平邁進。”協合運維董事、總經理胥佳近日在業內新能源會議上指出。
協合運維董事、總經理胥佳
2025年,新能源行業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新能源全面入市顛覆了固定電價時代的收益測算模型,電價波動、消納難題等客觀因素成為影響收益的關鍵變量。另一方面,“雙碳”目標下的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尤其是在最近宣布的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將2035年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定為36億千瓦,讓行業堅定了發展的信心。總體來看,雖然未來裝機總量是可預見的增長,但市場化意味著新能源投資的收益不再旱澇保收,穩定性降低,這引起了行業投資者的擔憂。
胥佳認為,這種擔憂背后,既是對新能源行業從資源驅動向競爭主導轉變過程中的不適應,更是因為市場化對新能源投資能力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從過去只要拿到指標就可獲得穩定收入的單一能力場景,變成需要具備“六邊形戰士”一樣的多維能力才能建個好電站、賣出好電價。行業真正進入到能力競爭的時代。
胥佳進一步解釋到,過去20余年,傳統大型中央電力企業在安全、生產、數字化、電力營銷投入很多資源和時間精力,形成了一套復雜全面的資產運營體系:不僅用于投后管理,還沉淀了大量實際的發電量數據、風光資源數據、詳細電價數據、限電數據、運營成本數據,通過故障率也轉化為設備選型經驗、施工過程風險控制經驗等,這些數據和經驗可為新項目投資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同時由于同一地區的電站數量較大,一部分大型投資企業已經開啟了省內集中控制、區域統一檢修、無人化場站的創新模式,來降低運維成本。在市場化來臨時,擁有這個歷經長周期、通過規模化生產管理經驗形成的復雜能力體系的投資者,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
傳統大型中央電力企業的能力構建
當把投資者及其過去積累而成的各項能力進行細化比對,會得到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在投前投后全環節的能力模型。那么在競爭性市場里,這些能力的專業性與否,決定了能否更精準地測算不同場景項目投資的可行性,也決定了項目投產后能否輸出更有效益的出力曲線、獲得可觀的收益、并且通過專業的運維及交易能力獲得穩定的現金流。因此,在市場化下,建立全面的具有競爭力的能力模型變得愈發重要了。
投資者細分能力模型示例
一個事實是,行業的繁榮離不開投資者格局多元化,越來越多的財務投資者、負荷側投資者、跨界投資者等非電力企業進入。對于這類投資者來說,要建立上述傳統大型中央電力企業的運營管理體系,顯然在時間、資金、試錯空間和人才能力建設等客觀條件上都大不如前了。對此,胥佳表示,在投資環節集中度降低的趨勢下,大規模的專業化運營服務需求將被激發,資產管理的專業化和規模效益將提升新能源后服務領域的集中度,未來企業之間的能力模型互補與專業合作勢在必行。
整合后的能力模型示例
多年來,協合運維積累了規模化的資產運營經驗、海量的多維度數據和高效率的組織團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新能源資產管理能力和運營體系,并持續整合精進自身能力模型,致力于幫助投資者投得準、管得精、退得順,即在投前階段精準評估電量、電價等指標做好投資測算,在投后階段進行精細化、高效的運營管理和精準交易,在電站證券化方面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讓資產投得出去,轉得起來。
未來,在確定性的裝機總量增長下,協合運維將繼續用專業的服務能力,保障新能源資產持續盈利,期待與行業同仁攜手合作,構建更有韌性的產業生態,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