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雙碳” 目標引領與能源結構轉型的浪潮中,氫能作為清潔能源體系的核心載體,正從試點探索邁入有序破局的關鍵階段。
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將達到約5萬輛,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等規劃。各省也已圍繞制氫產能、加氫站建設、車輛推廣與產業規模設定階梯式目標。
本次匯總梳理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內蒙古等北方重點省(區、市)的氫能發展規劃要點,并對比分析其截至2025年中的實際完成情況。通過審視各區域在燃料電池汽車推廣、加氫站建設及產業規模培育等方面的進展與差距,為我們洞察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現狀、區域特色與未來挑戰提供一份清晰的階段性總結。
吉林:“氫動吉林”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
規劃目標: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6-8萬噸/年,加氫站10座,5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100億元產業產值;
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30-40萬噸/年,加氫站70座,70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300億元產業產值;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120-150萬噸/年,加氫站400座,7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1000億元產業產值。
完成情況:
燃料電池汽車:具體數量未公布,但在2024年7月的對省政協第十三屆二次會議第4號界別提案的答復中提到,白城市率先開展15輛氫能公交交通示范;中韓示范區氫能交通示范已投入運營,示范線路輻射長春市內6條交通主干道,單程最遠距離72公里,單輛載客46人;紅旗全新混動專用氫能發動機首臺A樣機成功試制下線;中車長客自主研制的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成功達速試跑。
加氫站:截至2024年10月,吉林省已累計建成6座加氫站,后暫無官方數據。
產業規模:截至 2025 年 7 月,吉電股份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一期)已實現年產 3.2 萬噸綠氫的產能,中能建松原氫能產業園(綠色氫氨醇一體化)等項目加速推進。全省綠氫產能預計在 2025 年底接近 6 萬噸 / 年,完成規劃目標下限的 100%,但距離上限仍有差距。
遼寧:遼寧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
規劃目標:2025年——燃料電池船舶保有量達到50艘以上,加氫站30座以上,20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100家以上氫能企業,氫能產業產值600億元。
2035年——燃料電池船舶保有量達到1500艘以上,加氫站500座以上,15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氫能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
完成情況:
燃料電池汽車:暫無公開的保有量數據。但"沈大氫能高速走廊" 是推廣重點,已有政策對氫燃料電池貨車免收沈大高速公路通行費,并對在2025年底前建成的加氫站給予每座100萬元補貼。
加氫站:截至2025年5月,大連、鞍山等地已建成加氫站12座,其中大連金普新區加氫站日加氫能力達1噸,服務覆蓋沈大高速沿線。
產業規模:暫無公開的總體完成數據。官方通過重點項目推動產業發展,如遼寧華電調兵山風電制綠氫耦合綠甲醇項目已被列為2025年重點能源項目。
黑龍江:黑龍江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 年)
黑龍江并未出臺專門的氫能長期專項政策,在《黑龍江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 年)》中提到具體規劃。
規劃目標:2025年——10萬輛新能源汽車,各類充電樁2.5萬個,換電站20座,新建加氫站5座。
完成情況:正式運營站點(1 座)、臨時示范站點(2 座)。
北京: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
規劃目標:2023年前——37座加氫站,3000輛燃料電池汽車;
2025年前——1萬輛燃料電池汽車,分布式發電系統裝機規模10MW以上,10-15家氫能龍頭企業,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
完成情況:
燃料電池汽車:已大幅超額完成。截至2024年底,推廣規模已達 3666 輛,提前一年并超額完成目標。2025年,北京市計劃推廣300輛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規模總計300臺,圍繞創新應用、冷鏈物流配送、省際間專線貨運、城市客運4類場景。
加氫站:根據公開信息,北京市加氫站的推廣數量目前進展緩慢,與規劃目標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24年9月,北京市實際運營的加氫站僅有7座,遠低于《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2023年建成37座、2025年建成74座的目標。
產業規模:根據公開信息,北京市氫能產業規模尚未有最新確切數據,但目前北京已形成涵蓋制氫、儲運、燃料電池等環節的產業集群,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集聚228家企業,燕山石化等企業推動氫源供應能力提升,加氫站建設加速,產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天津:天津市氫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
規劃目標:2022年——10座加氫站,1000輛氫燃料電池車輛,2個熱電聯供示范項目,總產值突破150億元。
完成情況:(該政策于2022年底結束,數據截至2022年底/2023年初):
燃料電池汽車:2022年僅有122輛公開數據。到今年僅保稅區榮程新能氫能重卡運營規模達860輛,全市疊加公交、港口重卡后,累計突破 1200 輛。
加氫站:建成3 座加氫母站 + 8 座終端加氫站,其中保稅區建成京津冀最大加氫母站(年產能 1600 噸),全市網點數量居京津冀首位。
產業規模:未披露全市匯總數據,但核心承載區天津港保稅區氫能產業鏈年產值已達 120 億元(占全市目標 80%),疊加其他區域貢獻,大概率達成目標。
2024年12月發布的《天津市加氫站布局規劃》(公開征求意見稿),天津市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和加氫站的建設有了明確且顯著提升的目標,規劃保留現有15座加氫站(含12座自用站、3座商用站)。到2027年規劃加氫站35座,2030年
規劃加氫站83座。
河北:河北省氫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規劃目標:2022年——25座加氫站,1000輛氫燃料電池車輛,年產值150億元。
2025年——100座加氫站,1萬輛燃料電池汽車,10-15家氫能企業,年產值達到500億元。
完成情況:
燃料電池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數量達到4299輛。成功打造河北高碑店-北京新發地城際氫燃料電池汽車果蔬物流運輸、遷安-曹妃甸港鋼材/原材料運輸專線、天津-河北-山西鐵礦石/鋼鐵/煤炭綠色運輸通道等示范線路。
加氫站:目前累計建成加氫站50座,其中唐山17座、張家口8座、保定6座、邢臺5座、滄州5座、邯鄲2座,石家莊、秦皇島、承德、衡水、定州、辛集、雄安新區各1座。
產業規模:截至 2025 年 8 月,全省氫能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 600 億元,超額完成目標。
山西:山西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
規劃目標:2025年——1萬輛燃料電池汽車,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
2030年——5萬輛燃料電池汽車。
完成情況:
燃料電池汽車: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省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 1286 輛,完成率約 12.9%。其中,呂梁市推廣近 600 輛,占全省近 50%,主要集中在氫能重卡領域。
自2025年6月1日0時至2027年5月31日24時,對在山西省交通運輸服務平臺登記、安裝并使用ETC的氫能貨車,高速公路通行費實施全額補貼,行駛路段需為山西省境內高速公路。
加氫站:建成加氫站 26 座。其中,呂梁市投用 11 座,鵬飛集團北姚加氫站日加注量達 8 噸,為全球最大單體加氫站之一。
產業規模:全省氫能產業鏈企業近 50 家,涵蓋制氫、儲運、燃料電池及整車制造等環節。2025 年氫能產業發展綜合指數位列全國第 3,資源指數(678.6)居首,政策力度指數(175)位列第 7。
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氫能發展規劃
規劃目標:60座加氫站,5000輛燃料電池汽車,氫能供給能力達160萬噸/年,10個以上氫能應用示范項目,50家氫能企業,氫能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
完成情況:
燃料電池汽車:截至 2025 年 6 月,全區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約 300 輛,其中鄂爾多斯市推廣 200 余輛,主要應用于礦區短途運輸和城際物流。
加氫站: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區建成固定式和撬裝式加氫站 10 座,日加注能力約 2000 公斤,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和包頭市。
產業規模: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區已建成 7 個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制氫規模 6 萬噸 / 年,2025 年 1-8 月綠氫產量達 5100 噸,居全國領先地位。已批復 39 個項目,總規劃產能 60 萬噸 / 年,但大部分項目仍處于建設或前期階段。
綜合來看,中國北方主要省區的氫能產業發展已呈現出清晰的區域分化與特色路徑。吉林、內蒙古憑借其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在綠氫產能建設上進展迅速,正穩步邁向全國“綠氫基地”;河北、山西則在重卡等商用車場景應用上率先突破,結合強有力的路權與通行費政策,推動了燃料電池汽車的規模化示范;北京在車輛推廣上超額完成任務,展現了強大的科技研發與示范應用能力,但其加氫站建設的滯后也暴露了基礎設施與車輛發展不匹配的普遍性問題;天津在港口物流等特定領域形成了應用規模,而遼寧與黑龍江則仍處于以重點項目為牽引的追趕階段。
隨著《能源法》將氫能納入體系管理,以及跨區域輸氫管網、綠氫成本下降等利好落地,北方地區有望依托 “京津冀協同、東三省聯動、晉蒙供能” 的格局,打通資源與市場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