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墅業主們的屋頂光伏“生意”
家住北京順義的王勤打算近期對自家別墅屋頂來次“大改造”。
“準備安裝一個8KW(千瓦)的個人家庭屋頂光伏發電站(以下簡稱屋頂電站)。”對法治周末記者說這句話時,王勤眼睛正盯著放在一旁的十幾塊“黑玻璃”。
這些“黑玻璃”實際上是薄膜太陽能電池,屋頂電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主人是王勤的朋友——有“北京家庭屋頂電站并網發電(即與常規電網相連,共同承擔供電任務)第一人”之稱的任凱。
屋頂電站其實非常簡單,主要是將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屋頂,通過太陽照射而產生的電能經由逆變器而成為家庭用的交流電。
11月23日,任凱發起了一場關于屋頂電站的培訓會。王勤就在參會人員之列。
任凱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慧能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CEO。這家初創型公司主要從事屋頂電站系統集成、電站后期維護和運營工作,也就是服務那些希望自己建立屋頂電站的業主——大多是別墅業主。
別墅屋頂電站的“星星之火”
在任凱看來,目前北京的別墅業主不少都對在屋頂建光伏電站持觀望態度。而王勤卻是一個倡導安裝的積極分子。
王勤從事金融行業。他說,自己打算建屋頂電站,一方面是出于節能環保——“北京霧霾這么嚴重”;另一方面則出于投資興趣。
依靠屋頂電站發電,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的一種“居家”形式。
所謂分布式光伏發電,是指在用戶所在場地或附近建設運行,以用戶側自發自用為主、多余電量上網且在配電網系統平衡調節為特征的光伏發電設施。包括利用自有住宅及在住宅區域內建設的個人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以下簡稱個人光伏)。
資料顯示,分布式光伏發電是一種發展迅速的太陽能發電項目。2013年7月4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大力開拓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鼓勵各類電力用戶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特別是在居民社區推廣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
2013年之后,多地也相繼出臺促進個人光伏進入家庭的政策。
事實上,與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個人光伏才算剛起步。
2008年,任凱從通信業轉行進光伏應用材料業,也正是因為從新認識的外國朋友處了解到德國家庭光伏電站項目的情況。這使他產生了自建屋頂電站的念頭。
德國是全球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一個實行光伏上網電價法(FIT,這一法案解決了發電的入網銷售問題,為用戶提供了有保障的投資回報)的國家。
據上海WTO[微博]事務咨詢中心2012年發布的《歐盟產業補貼報告》透露,德國政府通過“太陽能屋頂計劃”向德國太陽能光伏制造商提供了5.1億歐元補助。在2010年,德國光伏發電電價上的補貼就超過了118億歐元,“太陽能屋頂計劃”和光伏上網電價政策為德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對于任凱來說,要建一個屋頂電站,屋頂已經有了,他只需購買材料安裝即可。
2012年10月26日,任凱的屋頂電站安裝成功。次年1月25日,他的屋頂電站并網發電——一棟乍看不起眼的3層復式白色聯排別墅上,卻承載著北京市第一個并網的屋頂電站。
慕名來任凱家參觀的人數不勝數。為此,任凱特意在門口放置了幾十雙鞋套以備參觀者使用。
除在屋頂安裝光伏電池板外,任凱還在二樓、三樓窗戶的下半部玻璃上裝上了薄膜太陽能電池。整個電站系統功率3KW,每天發電約10度。任凱在屋頂電站的設備中接入網線遠程實時了解電站發電情況,因此無論在哪兒,他對家里電站的運轉情況都一清二楚,并將發電情況在微博直播。
共有的屋頂成難題
任凱家的別墅屋頂面積大約30平方米。在建屋頂電站時,由于是聯排別墅而非獨棟,物業和鄰居對“改造”屋頂不太認同。他們擔心,在屋頂打孔會造成漏水等問題。
最后,任凱通過與物業、鄰居協商并達成一致,同意更改設計方案,并因此多支出了1萬元。
“有自己的屋頂,愛好綠色低碳。”任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界定當前環境下最適合安裝家庭分布式光伏電站的人群。
“上海家庭屋頂電站并網發電第一人”黨紀虎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去年年底,上海市屋頂電站并網的大約有30到40戶,而今年一個區就有三四十戶,但是“大多集中在別墅區”。
記者從上海市電力公司處得到的消息也印證了黨紀虎的說法。
該公司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大多是別墅區業主申請分布式光伏發電,多層住戶的申請很少。因為多層住戶涉及到公用面積的屋頂,還需要取得所在樓道全體業主的同意。”
自開放申請以來,該公司接到了不少咨詢電話。但在得知申請的條件之一是要拿到樓道居民的簽名同意書后,許多居民打了退堂鼓。
與任凱相似,黨紀虎是浙江昱能光伏上海區銷售總監。他曾在一次訪談中說:“自從我安裝家用光伏電站的新聞被報道后,許多人都成了我們的合作伙伴或者通過微博向我咨詢相關問題。我覺得目前用戶最關心的還是投資回報率的問題。也有用戶是因為環保或推廣節能減排而安裝的。”
2013年1月7日,黨紀虎提交了分布式光伏并網申請報告。作為把光伏設備安裝在公共屋頂上的用戶,黨紀虎當時花費了好幾天時間,在樓道一家家登門,來說服業主簽名同意其申請安裝。好在小區里年輕住戶多,大家都很支持他的環保嘗試。
各地出臺政策步伐不一
2012年10月,國家電網[微博]公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改“排斥”態度,轉變為支持和服務分布式光伏并網。
《意見》一經出臺,即在行業內引起巨大反響。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上海市電力公司頻繁接到安裝屋頂電站的咨詢電話。
2013年8月,國家發改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規定: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含稅),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予以支付,由電網企業轉付。
在國家給予的固定補貼基礎上,一些地方的屋頂電站還能獲得當地的補貼。這樣一來,屋頂電站用戶的投資項目回報率得到顯著提升。
由于光伏發電成本通常要高于煤炭等傳統能源的發電成本,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新能源發電要在短期內盈利將難以實現。
“現在我將自己所發的電賣給電力公司,每度電將可以獲得3個部分的收入,共計1.21元/千瓦時(稅前),分別是自國家財政0.42元的補貼、上海市的補貼0.4元、賣給電力公司的0.39元。這樣算下來,6到7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黨紀虎說。
因為各地補貼政策不一,黨紀虎每賣出一度電能獲得的補貼比北京的“任凱們”要多一些。
根據新版的《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辦法》,光伏及風電兩類新能源項目將根據發電量獲得為期5年的獎勵。分布式光伏的“度電補貼”金額為工、商業用戶0.25元/千瓦時,個人用戶0.4元/千瓦時。
隨著這一地方光伏補貼政策的落地,上海屋頂電站收回發電成本的時間也大大縮短。
相較于上海,北京尚未出臺光伏補貼措施和政策,只執行國家相關補貼政策,但是鼓勵區縣政府制定分布式光伏項目的補貼政策。
任凱稱,正是因為北京市的補貼政策還未出臺,涉及到投資回報問題,許多客戶現在都處于觀望狀態。
一些小區仍有賣電難題
任凱的屋頂電站“生意”也并非一帆風順。
2013年7月,他去順義電網公司結算時,被告知要其出具增值稅發票(電網公司以前買電廠的電時,要求電廠必須要出具增值稅發票,所以在向個人買電時電網公司同樣要求個人出具增值稅發票)。但是稅務部門認為按照規定不給個人的銷售行為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一邊是電網公司要求必須開發票,另一邊是稅務部門堅持不給開發票。所以,雖然任凱已經賣了1207度電,卻無法得到賣電的4百多元錢。
近一年后,這個難題得到了解決。
2014年6月3日,國家稅務總局[微博]在發布的《關于國家電網公司購買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電力產品發票開具等有關問題的公告》中作出規定:自今年7月1日起,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企業從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發電戶處購買電力產品,可由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企業開具普通發票。這就解決了屋頂電站“賣電難”的問題。
更多的規定也在近年相繼制定出臺。
依據國家能源局2013年11月18日印發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就近消納、電網調節”的運營模式。
2014年9月4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在項目備案時也可選擇“全額上網”模式。
不過,對于高壓自管小區而言,別墅業主們要做屋頂電站“生意”不容易。
與一般的直供戶不同,高壓自管小區的用戶對于電力公司來說,屬于轉供戶。高壓自管小區是指居民用電的一種高壓自管的方式。它將整個小區看做一個自管戶,小區居民將電費交給物業公司,物業公司負責對本小區用電進行統一調度,居民有什么問題找物業公司,供電局不再負責解決此小區居民的具體問題。
法治周末記者從順義區供電公司獲悉,高壓自管小區用戶在建立個人光伏電站時,如果選擇自發自用的模式,那么余電不能上網賣給電力公司。用不完的電量直接上傳到物業,再被其他用戶消納掉。至于是否收費,收費標準如何,都要用戶與物業協商。因此,一般來說,這些高壓自管小區的用戶在安裝屋頂電站時,投資回收期限會相應延長。
據任凱了解,像這些高壓自管小區建立個人光伏電站用戶,如果申請并網,多余的電量是上傳到物業,直接歸物業所有,相當于“免費送給物業了”。
稅收疑團
作為“北京家庭屋頂電站并網發電第一人”,同時又是屋頂光伏行業的業內人士,任凱還是有一些疑惑。
“2013年,我家光伏發電2705度。每度電的國家補貼是0.42元,扣完稅(17%增值稅)之后,每度電實際得到補貼0.359元。”任凱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但令他困惑的是,2013年2月國稅總局發布的《關于中央財政補貼有關問題的公告》(國稅[2013]3號)規定:納稅人取得中央財政補貼不屬于增值稅應稅收入,不征收增值稅。
而依據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國家財政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資金來源包括國家財政年度安排的專項資金和依法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等。國家光伏補貼屬于政府財政性基金補貼。任凱覺得,由此看來,他的補貼收入不應該被征稅。
不過,任凱的困惑在順義區供電公司方看來卻不是問題。
該公司工作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由于“文件是這么規定的”,他們按照規定轉付補貼每千瓦時0.42元(含稅)。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財稅金融法研究所所長劉少軍認為,相關政策與地方實際操作出現了不一致,可能由于尚未協調好。
此外,2013年9月,財政部發文宣布:自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對納稅人銷售自產的利用太陽能生產的電力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而任凱稱,他至今都沒有享受到這個優惠。黨紀虎也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自己沒有享受到這一優惠政策。不過,他對此表示理解,因為“政策落實需要一定時間”。
個人光伏發電“動力不足”
——訪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
法治周末: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耗和環境危機日益突出,綠色低碳發展備受關注。你認為個人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以下簡稱個人光伏發電)的前景如何?
林伯強:對于個人光伏發電前景,我是很看好的。
法治周末:當前在我國推行個人光伏發電有哪些難點?
林伯強:目前在我國推行個人光伏發電比較困難。
第一,與一般火電、核電比,光伏發電的量很少,賣給電網的電量也就非常有限;第二,我國居民用電的電價很低,受商業、工業用電補貼,而個人光伏電站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第三,與歐洲家庭用電量大、電價高的情況不同,我國家庭用電量少、電價低。
法治周末:推廣個人光伏發電,要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林伯強:個人光伏發電的推廣不能想當然。
首先就要考慮量(人口數量、發電量)的問題和資金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個人光伏發電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補貼,但我國的補貼政策應該關注到國內的實際情況。
農村是比較有發展潛力的,但是成本比較高,示范動力不足;在別墅區可以推廣,但全國別墅區總量很少;在城市推廣比較難,因為涉及到公用屋頂問題。
法治周末:在你看來,應該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林伯強:在農村,政府可以為農民擔保第一筆貸款,因為農村產能大,可以讓農民先做起來;在城市,對于新建的樓盤,政府可以強制開發商建設個人光伏發電(設施);對于老樓盤,由于涉及到公用屋頂,所以比較困難,不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