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的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伊萊特”)超大裝備核心部件事業部,一場聚焦全球頂尖重裝的啟動儀式正式拉開帷幕。西班牙駐華大使瑪爾塔·貝坦索斯及商務參贊方少龍一行親臨現場,共同見證這家中國高端裝備企業在產業升級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伊萊特的2.2萬 t全球最大自由鍛壓機
伴隨著一聲沉穩而有力的機械啟動聲,2.2萬t全球最大自由鍛壓機正式開啟熱試;不遠處,直徑22m的全球最大軋環機正有序安裝……一組組“鋼鐵巨獸”巍然矗立,龐大的機身盡顯工業制造的硬核氣場。
這些尖端設備的集結絕非簡單的硬件堆砌,而是伊萊特瞄準未來十年重大裝備行業發展需求、著力打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布局,旨在為國家乃至全球高端裝備領域的創新突破提供支撐,為下一輪海上風電技術革命的爆發積蓄力量。
西班牙駐華大使貝坦索斯(左三)一行參觀伊萊特全球最大自由鍛壓機熱試
雙線布局,強化全球領先的制造韌性
2018年,伊萊特擁有了直徑16m的軋環生產線,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為何還要加大投資,持續突破裝備極限?這背后是一場面向深遠海的未雨綢繆。
作為2025年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伊萊特超大裝備核心部件事業部引進的不只是一臺軋環機,而是一整套重型裝備集群:全球最大的2.2萬t自由鍛壓機、直徑22m全球最大軋環機,以及22m立式車床等。這些設備共同刷新了全球環軋裝備紀錄,瞄準的是下一代深遠海工程和超大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對關鍵部件的極限需求。
“制造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裝備能力的競爭。”伊萊特副董事長王偉向《風能》表示,“當我們預判到海上風電機組將向20+MW發展時,就必須提前布局相應的制造能力。這臺直徑22m的軋環機不是為了今天,而是為了未來適配深遠海全領域工程的市場需求。”
伊萊特副董事長王偉(右)
兩條大型軋環機生產線并行,帶來的是客戶重點關注的產能保障和交付彈性。在風電行業,設備交付周期直接影響到整座風電場的建設進度。一旦單一生產設備出現故障,伊萊特可立即根據客戶需求靈活分配產能,通過另一條產線調度保障批量化交付進度。
三大耐心,穿越周期的長期主義
在風電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值得?對此,伊萊特給出了“三大耐心”的戰略思考。
一是耐心技術。在超大直徑、深遠海風電等高端裝備領域,絕大部分門類都已非常成熟,再往前發展,是“卡脖子”技術或“無人區”創新,沒有先例可參考。伊萊特建設新事業部、引進先進設備、搭建實驗室和生產線,就是致力于在超大直徑、深遠海風電、深海工程等高端裝備領域實現技術積累和產業落地的同步推進。
二是耐心資本。作為全方位推進中國科技創新、全面提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關鍵舉措,耐心資本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多個重要場合被提及。目前,海上風電、深遠海領域,仍有許多前沿技術難題需要攻克。例如,深遠海風電開發中面臨的低溫、高壓、超大直徑部件制造等挑戰,以及復雜海況下設備可靠性和耐久性等問題。很多科研成果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要實現產業化落地,亟需大量耐心資本的穩定投入。
“制造業尤其需要耐心資本的長期投入,我們不會因為行業短期波動而改變戰略方向。”王偉強調。
三是耐心布局。有了技術和資本,還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產業布局。伊萊特早在2018年就投資建設了核能重裝事業部,引進了德國西馬克16m軋環機和1.35萬t自由鍛壓機。
“盡管當時海上風電機組塔筒直徑在技術上還沒有超過10m,但我們清楚產業需要長期耕耘。”王偉回憶道,“設備要磨合,員工要培養,市場要培育。如今,國內外15~25MW的海上風電機組幾乎都在用我們的法蘭,正是源于布局早,基礎打得牢,也是我們長期戰略布局的價值體現。”
伊萊特投資超大裝備核心部件事業部,看似逆勢而行,實則是基于耐心技術、耐心資本和耐心布局的長期主義。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抓住下一輪產業升級的主動權。
由伊萊特生產的中船海裝25 MW級海上風電法蘭
出海之路,從產品輸出到標準對接
作為一家中國和西班牙的合資企業,伊萊特很早就開始了全球化布局。如今,伊萊特與西班牙合作伙伴GRI組成的聯合體,已經將產品和服務覆蓋到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土耳其、南非等9個國家,產品包含塔筒法蘭、偏航齒圈、變槳軸承、海上風電錨鏈、海洋工程替打環等系列,形成了一個遍布全球的風電產業鏈。
“對于計劃‘出海’的中國企業,海外市場與國內有著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與競爭規則。”王偉向《風能》分享道,“海外企業普遍珍視商業生態與產業生態的健康性,若以不正常的低價切入市場,不僅會被質疑質量,更可能觸發反傾銷調查,損害企業的長期發展空間,甚至對整個中國風電產業的海外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品質管理體系的建立同樣關鍵。“國外對品牌背書看得非常重,高端裝備要想‘走出去’,必須建立嚴格的品質管控體系,在整個產業鏈上建立起供應商的準入、考核、追蹤機制。而這套體系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建立起來,必須從國內開始,這樣才能支撐我們走出去,參與到全球市場中。”
王偉特別強調誠信經營的重要性:“在歐洲市場,‘信譽’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資產,絕不能耍小聰明。任何一點誠信瑕疵都會被快速傳播,形成難以扭轉的負面印象。”
中國風電企業的“出海”之路,從來不是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是一段“標準對接、文化融入、價值共生”的長期征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不斷調整自身戰略,適配海外市場的規則與需求,同時積極與當地合作伙伴協同,構建共贏的合作生態。
綠色制造,重新定義產業鏈碳足跡
自2026年1月1日起,歐盟碳邊境調節(CBAM)機制將正式生效,成為全球首個正式實施的碳關稅機制。面對這一趨勢,伊萊特選擇了主動出擊。
“我們的一些高端客戶早已開始要求上游供應商進行碳排放申報,建立全產業鏈碳足跡數據庫。”王偉介紹道,“以風電為例,風電運行是綠色的,但上游的塔筒法蘭、齒輪箱等鋼鐵部件制造環節仍要排放大量CO2。”
伊萊特核電深海產業園
伊萊特的解決方案是重新設計工藝鏈條,將產業鏈向上延伸,投資建設核電深海產業園。通過回收鍛造產業的各種鐵屑、余料,再吸收城市和工業廢鋼,通過短流程煉鋼重新制備鍛造原材料,逐步建立起一個綠色鍛造,閉鏈循環的產業模式。
相比長流程,采用短流程生產,再配以高溫熱送、富氧燃燒、近凈成形等先進技術,會大幅降低碳排放。這些都能幫助終端設備商獲得碳收益,推動零碳風電機組制造和風電場建設。
展望未來,迎接深遠海風電新時代
面對未來海上風電市場,伊萊特有著清晰的認識:海上風電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但一定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大”,而是一次全方位的產業重構。機組更大、場址更遠、系統更復雜,對制造業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像伊萊特這樣的裝備企業帶來了廣闊發展空間。
在技術方面,伊萊特正在積極布局新一代材料技術。“我們正與中國科學院李依依院士、李殿中院士聯合進行稀土鋼研發,通過向鋼中添加稀土提升材料力學性能,對抗海上高鹽霧環境腐蝕,為未來20~30MW超大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提供技術支撐。”
在市場方面,伊萊特制定了清晰的全球戰略,采取“東西并進”的策略:以山東核心制造基地具有的成本與交付能力服務于亞洲市場;通過西班牙全資子公司,充分利用歐洲在標準、技術和市場網絡上的優勢,將兩地資源緊密聯接,形成高效協同的全球發展“大閉環”。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伊萊特的設想是將這些能力串聯起來?用先進裝備保障極限制造,用新型材料支撐極端工況,再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共同推動中國大型風電機組走向世界?這是伊萊特對自身的定位,也是對行業發展的責任。
西班牙駐華大使瑪爾塔·貝坦索斯(左五)蒞臨伊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