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儲能行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同比大漲130%,如此迅猛的增長態勢,吸引眾多企業在儲能產業鏈積極布局。
為了搶占全球市場,儲能電池廠商與系統集成商紛紛打破業務邊界:儲能電池企業向下游系統集成延伸,系統集成企業則向上游電芯研發邁進,一場激烈競爭已然拉開帷幕。
電池廠商搶占系統集成市場
根據Infolink數據顯示,在2025上半年度全球儲能系統集成商(直流側)TOP10排名中,寧德時代、比亞迪、海辰儲能三大電池企業占據前三。不僅如此,電池企業也在積極拓展交流側市場,根據GGII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企業交流側儲能系統出貨達110GWh,其中36%來自電池企業,海外市場因單體項目規模大、利潤高,也成為國內電池企業出海尋求增長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寧德時代積極向下游儲能系統集成領域滲透。8月28日,寧德時代與中國石油合資的中石油濟柴時代(山東)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據悉該公司專注于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產業鏈等業務。
2025年公司還拿下多個儲能系統大單,包括與Quinbrook合作的3GW/24GWh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訂單、與Synergy合作的640套EnerC Plus集裝箱式液冷電池儲能系統訂單,以及1月簽訂的19GWh儲能系統訂單。
比亞迪也是典型代表,2025年初與沙特電力公司簽約12.5GWh儲能系統,4月其120臺MC Cube-T魔方儲能系統柜順利裝船。海辰儲能在系統集成領域也屢獲大單,2025年累計簽約超15GWh,包括與沙特、巴基斯坦企業簽訂的5GWh訂單,以及與三星物產合作的10GWh訂單。
此外,瑞浦蘭鈞、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10余家企業也紛紛推出儲能系統產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簽訂儲能系統大單。
系統集成商反向布局電芯研發
面對電池企業下沉帶來的競爭壓力,系統集成商亦不甘示弱,加快自研電芯或與電池企業深度合作,以搶奪市場份額。
陽光電源于6月推出PowerTitan3.0智儲平臺,搭載自研的可量產684Ah電芯,企業創新采用疊片工藝,將電芯容量擴充至600Ah+,引起行業震動。陽光電源以系統集成商身份反向定義儲能電芯,打破了“由電芯主導系統”的傳統思維,具有重要時代意義。
天合儲能也是代表企業之一。公司自2019年組建電芯研發團隊,2022年發布“天合芯”戰略,2024年實現自研電芯量產,2025年4月推出Elementa金剛3技術平臺,搭載自產自研587Ah+大電芯,該電芯基于上一代314Ah儲能電芯,能量密度達430Wh/L以上,循環壽命超12000次,整體能效達96%。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儲能集成商與電池廠商合作,實現強強聯合。2024年9月中車株洲所聯合6家電池企業發布688Ah超大電芯,計劃2025年第四季度量產;2025年8月,晶科儲能與億緯鋰能共建的聯合儲能專用電芯工廠實現量產,每年為晶科儲能供應5GWh儲能電芯。
頭部企業的強強聯手,也表明了儲能行業的競爭邊界與利益分配正加速重構。
降本增效、市場需求推動企業“跨界”布局
儲能企業紛紛選擇“跨界”布局,并非盲目擴張,而是出于成本控制、市場需求多元化以及應對行業激烈競爭等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電芯占儲能系統總成本50%~60%,在行業價格持續下行的背景下,企業必須嚴控成本以維持利潤。電池企業向下游系統集成延伸,可減少中間環節,直接面向終端客戶,提高利潤率。以100MWh儲能系統為例,電芯廠自供電芯成本約0.45元/Wh,外購電芯則為0.52元/Wh。結合PCS、BMS等部件集采優勢,電芯廠總成本較集成商低12%~15%。而系統集成商自研電芯,則可降低采購成本、對外部電芯供應商的依賴,通過優化整體方案提升利潤,提升整體競爭力。
其次,隨著儲能行業不斷發展,業主方對裝備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期望企業提供從電芯制造、系統集成到儲能場站全生命周期智能運維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這種變化促使電芯企業加碼系統集成以滿足客戶需求,系統集成企業則為更好控制產品質量與成本、提升系統性能,開始涉足電芯自研。
如寧德時代在阿聯酋簽訂的19GWh儲能項目訂單,合同中涵蓋電芯、PCS、EMS乃至土建施工;海辰儲能中標沙特電力公司的4GWh電池儲能系統項目,需提供系統及運維服務等。
當前儲能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大量企業涌入導致內卷加劇。據CESA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前15家鋰離子電池企業總投產產能已超過2100GWh,且產能仍在擴張。電芯廠商通過布局系統集成,可消化自身產能、增強市場競爭力,避免陷入電芯市場的“價格戰”。
而系統集成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電芯,能夠使企業在產品性能、質量、成本等方面脫穎而出,打造差異化優勢,突圍“同質化”競爭,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全產業鏈布局并非“萬能解”
電池企業與系統集成商的雙向滲透,加速了儲能行業的整合與洗牌。寧德時代、比亞迪、晶科能源等頭部企業在“跨界”布局后,或將憑借其強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市場影響力,而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則面臨淘汰風險。
在技術層面,電芯企業與系統集成商在合作中將不斷探索新工藝與技術,以實現電芯與系統更好匹配,推動在材料研發、制造工藝的不斷創新,提升整個儲能系統的性能與可靠性。未來,儲能行業的競爭或將不再局限于單一環節,而是企業全產業鏈綜合實力的較量,具備全產業鏈布局能力的企業,將在市場中占據更有利地位。
然而,“儲能垂直一體化”雖優勢顯著,卻并非是“萬能解”,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全產業鏈布局屬于“重資產”運營模式,各環節均需大量資金與人力投入,雖然“垂直一體化”企業可能會賺取多環節利潤,但在產能過剩階段也須承擔多個環節的經營壓力。
加之2025年“136號文”“394號文”等新政出臺,儲能行業正處于從“政策補貼驅動”向“市場化盈利”模式轉型的探索期,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需慎重決策。
從長遠看,電池企業與系統集成商之間的競爭將愈演愈烈,全產業鏈利潤再分配已然開啟,未來的儲能企業不僅要卷價格,更要卷綜合實力。而“儲能垂直一體化”雖帶來顯著優勢,但也伴隨巨大風險,其能否成為主流模式,仍有待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