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科力遠披露,公司目前已取得儲能項目建設所需批準備案、即將投建的有河北省合計400MW/1000MWh 規模、山東省合計400MW/800MW規模、 內蒙古合 300MW/1200MWh 規模、廣東 100MW/200MWh 規模的 8 個獨立儲能及共享儲能項目。預計將于今年 3-4 季度逐步釋放。另有各類型儲能應用場景儲備項目三十余個,公司也將持續憑借聯合體優勢推動各類儲能應用場景的項目落地。
投資者關系活動主要內容介紹
首先由公司投資者關系主管李小涵女士就公司近況為投資者進行簡要介紹,包括公司發展歷程、主營業務及戰略規劃等方面內容。其中,主營業務主要包括鎳電材料、HEV 動力電池配套產業鏈、鋰電上游材料和儲能業務。同時,公司確定了以鎳電為成熟業務、以鋰電材料為成長業務和以儲能為戰略業務的戰略規劃。投資者交流互動環節,由公司參會人員就公司近期經營發展情況與投資者進行了深入密切的交流,主要內容如下:
1、請問貴公司未來盈利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有哪些?
回復:公司的主營業務主要分為三個模塊,傳統 HEV 電池配套產業鏈每年以穩步增長的趨勢夯實了公司業績增長的基礎,鎳電業務的第二增長曲線也已于 2024 年初顯成效,未來將持續為公司業績做出貢獻;碳酸鋰業務基于礦山建設的不斷完善,提鋰技術更新迭代,也將逐步降低碳酸鋰業務的生產成本;消費類電池業務近三年持續高增長,公司將進一步推進業務模式的升級、技術研發的突破以及產品結構的優化;儲能業務作為推動公司業績增長的關鍵動力,2024 年已成功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打通了商業模式。預計自 2025 年開始,隨著儲能智能制造產業基地的落地,以及儲能項目的大規模鋪開,將形成顯著的規模效應,從而為業績的大幅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2、公司鎳電業務的延伸業務可以覆蓋至哪些產業呢?
回復:公司一直以三維多孔鎳金屬、鎳電材料、沖孔鍍鎳鋼帶為核心業務,并以此為優勢逐步橫向延伸,實施定制化三維多孔鎳金屬材料發展戰略,產品具備“小批量、多批次、多規格”的特點。公司將持續提升在三維多孔鎳金屬、電池正負極片、鍍鎳鋼帶基材等領域的產品能力,同時積極拓展鎳電業務的第二增長曲線,擴大鎳氫電池在軌道交通、航空冷鏈、混儲等細分市場的業務規模。依托多年在泡沫金屬材料領域的核心技術以及設計、制造與市場經驗,公司成功開拓了在電解水制氫、鎳鋅電池、鎳-氫氣電池、液流電池、燃料電池等新領域的應用。
3、公司預計未來業績增長點主要源于儲能業務,請問公司在儲能業務上的競爭優勢主要是什么?
回復:面對國內儲能行業競爭壓力大,行業盈利困難等現狀,公司通過有差異化優勢的執行策略,打破單一個體的行業局限性。科力遠牽頭,聯合 20 余家企事業單位,成立覆蓋政產學研金服用產業鏈全鏈條的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依托旗下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術積累,公司推動聯合體構建三大核心優勢:
①項目資源整合與開發:136 號文的發布,標志著儲能行業進入了新的周期,現下對產業鏈的創新能力、場景匹配能力要求更突出、更綜合。面對多樣化的儲能需求,公司依托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能力,定制開發高適配性的應用場景,確保產品從研發、精益生產、高效交付到安全運營的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形成全方位、一體化的綠色能源解決方案,滿足地方生態及產業訴求的需要。
②項目建設交付與運營:采用“長板疊加”策略聚合產業鏈優勢產能,公司攜手優質合作伙伴,提供研發、生產、交付、運營的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及一體化解決方案。③項目投融資:構建“母基金+子基金+直投”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儲能產業基金和政府投資基金,為項目投資及技術研發孵化提供全方位資金支持和服務。
4、公司自 2024 年起重點向儲能產業轉型,請介紹后續公司儲能業務的發展規劃?
回復:公司通過儲能產業基金投資建設儲能電站,主要布局電網側儲能,并由公司在建設階段負責儲能柜及儲能集成系統的生產,從而實現儲能產品的銷售收入和利潤,這一部分預計將成為公司未來 3 年儲能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在電站運營過程中,公司還可根據在儲能產業基金的持股比例獲得電站運營產生的利潤的投資收益。目前已取得儲能項目建設所需批準備案、即將投建的有河北省合計 400MW/1000MWh 規模、山東省合計 400MW/800MW 規模、內蒙古合 300MW/1200MWh 規模、廣東 100MW/200MWh 規模的 8 個獨立儲能及共享儲能項目。預計將于今年 3-4 季度逐步釋放。另有各類型儲能應用場景儲備項目三十余個,公司也將持續憑借聯合體優勢推動各類儲能應用場景的項目落地。
5、公司固態電池技術目前的進展如何?在固態電池領域公司的優勢有哪些?
回復:公司在此領域主要以研發生產核心零部件為主,當前以配合下游生產合作商開展干發電極的技術開發,目前干法電極的發工作已完成階段性的成功,將配合下游生產合作商推進下一步的實驗工作。公司依賴多年在動力電池、儲能、消費類電池等新能源領域的業務布局,具備成熟供應鏈及應用場景驗證,積極拓展上下游合作商充分協調研發資源。今年年中公司與中固時代、太行研究院就固態電池研發領域展開新一輪項目工程,將基于各自優勢聯合開發,突破關鍵卡脖子技術,圍繞固態電池、電電混聯、干法電極及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混合儲能的場景試點及應用等內容,開展共同合作,推動相關技術的成果轉化與市場應用。本次合作單位主要由中科院物理所參與發起成立,聚焦固態鋰電池技術研發及孵化,在保定建設固態電池開發實驗平臺、測試分析平臺以及基于“科學家工作室”的技術孵化平臺,依托中固時代 “新形態電池結構”“固態電池+的電電混聯系統”等結構創新和系統創新技術,及公司干法電極技術工藝,加速固態電池的商業化應用,突破固態電池的關鍵材料、關鍵工藝、關鍵設備、儲能系統集成等技術。基于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的終端場景需求,預計將于 2025 年底至2026 年率先實現半固態電池產品在市場的應用,同時加快全固態電池的進一步成果轉化。
6、公司如何看待碳酸鋰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
回復:公司旗下擁有四座鋰礦及碳酸鋰產線,2025 年以來,碳酸鋰價格持續走低,導致碳酸鋰業務面臨行業的周期性考驗。然而,在市場低迷之際,公司已積極部署,通過技術革新、成本壓縮、產能優化等多管齊下,為行業周期的調整做好的充足準備。在礦上建設方面,隨著五礦二十三冶成為公司礦山開發的合作方,開采效率也將顯著提升。通過運輸巷道的升級改造,提高運輸礦石條件,提升生產效率。持續提升出礦效率,實現早出礦、多出礦。同時,公司已于 2024 年底完成同安礦區礦證變更事宜,可采選生產規模由 5萬噸/年擴大至 40 萬噸/年,對應每年能夠生產至少 1 萬噸碳酸鋰,有利于提高下屬礦業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提高公司碳酸鋰生產原料自給率。公司也將積極推進產能提升的建設工作及其余三座礦區的各項業務進展,以滿足碳酸鋰業務的原材料需求。此外,公司正在研發的洞采礦技術及多聯產提鋰技術,待實現產業化落地,將有效減少尾渣、降低能耗,進一步降低碳酸鋰產品的生產成本。
7、面對海外業務存在的貿易風險,公司將如何應對?
回復:目前面對國內企業在海外儲能市場的持續拓展,競爭格局愈發緊張,以及貿易風險等現狀,公司規劃先打通非洲、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通道,2025 年計劃實現零到一的業務突破,2026 年再逐步拓展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