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九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FCVC 2025)在上海隆重開幕。作為全球領先的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TüV萊茵攜旗下工業服務與信息安全事業群、太陽能與商業產品服務事業線重磅亮相,全面展示覆蓋氫能全產業鏈的最新檢測與認證解決方案。
會議期間,TüV萊茵全球電力電子產品服務副總裁兼大中華區太陽能與商業產品服務副總裁李衛春接受《氫能觀察》獨家專訪,直面氫能行業發展痛點,深入剖析標準體系不完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等核心挑戰,并分享了TüV萊茵如何以標準為基石,為中國氫能企業"出海破壁"鋪就國際化道路。
氫能產業:商業化進程加速,"電氫耦合"時代來臨
談及氫能商業化進程,李衛春直言不諱:"目前行業頭部企業仍在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如何實現項目經濟性,建立長期穩定的盈利機制,是整個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產業鏈條復雜、區域需求差異顯著、國內外政策不協調等因素,共同制約著氫能商業化進程。"中國當前的大型綠氫項目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技術路線以堿性電解槽為主導,質子交換膜(PEM)占比較小,發展主要依賴政策驅動。而海外市場則更傾向于分布式應用場景,PEM與小型ALK技術更為普遍,市場驅動力和技術路線存在顯著差異。"
盡管如此,李衛春對行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表示,隨著光伏發電成本在過去十年大幅下降,中國綠電正從政策補貼驅動轉向市場化發展階段,這為氫能產業奠定了新的成本基礎,"電氫耦合"的時代正在開啟。
"未來的突破點在于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他特別強調國家能源局163號文件可能帶來的變革性影響——"我們需要以需求為導向,反向推動供給端創新,真正構建從'綠電'到'綠氫'的完整產業生態。"
TüV萊茵質勝之道:標準先行,助力中國氫能揚帆出海
"出口"與"出海",一字之差,卻代表著完全不同的戰略維度。李衛春指出,產品出口主要面臨技術合規與綠色認證等門檻,如綠色甲醇的界定標準或碳關稅壁壘;而企業全球化布局則需要應對當地基礎設施、政府監管體系、工程實施路徑乃至人才儲備等全方位的挑戰,"這遠比單純的產品出口復雜得多。"
如何助力中國氫能企業實現真正的全球化?TüV萊茵已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
"我們早在氫能應用較早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氫能檢測檢驗和認證等技術服務,完成了制、儲、運、用全環節的檢測認證體系布局。"李衛春詳細介紹道。針對當前行業高度關注的"電解槽安全標準缺失"問題,TüV萊茵正積極推動標準制定工作,已聯合國內外龍頭企業開展多輪閉門研討,并計劃于7月11日召開第三次專題會議,加速推進電解槽系統安全標準的落地。"這將為設備研發、成本優化和海外市場準入提供堅實的標準支撐。"
除標準建設外,TüV萊茵還在數據與法規融合方面實現關鍵突破。"目前中歐在核心參數數據庫方面存在近十年的差距,這是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重要障礙。"對此,TüV萊茵創新性地提出"雙輪驅動"策略:一方面依托全球化平臺資源,在法律框架內幫助企業實現標準對接;另一方面通過TüV萊茵自有標準體系,推動認證服務落地,同時深度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與更新。
專業立身,破局致遠
面對氫能產業這片尚未完全開發的藍海,李衛春表示,雖然TüV萊茵只是技術服務領域的專業機構,但肩負著重要使命:"在我們專業的領域,必須勇于擔當,發揮應有的引領作用。"
他坦言,氫能行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并非不可逾越。"困難雖多,但終可攻克。"這既是他對氫能產業的判斷,也體現了TüV萊茵的堅定信念。
如今,從標準體系建設到產業鏈協同,從產品出口到企業全球化布局,TüV萊茵正以其專業能力,穩扎穩打,助力中國氫能產業突破發展瓶頸,邁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時不我待,唯有篤行。
記者:李航